道教的人生祈願

追求和諧是道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內容,因為和諧是生生不息之道的應有之義。在道教教義中有著豐富的“和諧”思想,我們要努力挖掘和弘揚,為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文化資源。

一、弘揚道教“慈愛和同”的寬容精神

和諧社會是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的社會。和諧社會不等同於無差別的平均社會。人與人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本身就是構成社會的自然現像,我們的社會因此才豐富多彩,個體的人生才有價值。但差別應是相對的、有序的,社會群體之間的差別或差距應當被控制在能夠被社會接受和容許的限度內。對此,道教的“慈愛和同”精神,能為化解現實社會的各種矛盾和衝突提供有益的借鑒。

道教認為,“道”具有容納一切、慈愛萬物的品質。太上道祖——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並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在道祖老子《道德經》的教育下,道教形成了中華文化特有的“齊同慈愛”的文化精神。在道教看來,現實社會中,物與物之間,物我之間,人與人之間,或者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間等等,都是有差異的。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完全的同就沒有繁榮,沒有這絢麗多彩的世界,也就沒有了生機。只有“相反”,才能“相成”。道教的陰陽魚太極圖就是陰陽“相反相成”的“和諧”精神的生動形像體現。陰陽雖然相反,卻又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衡而又互動,你我二者都屬於同一個整體。我們既要承認彼此之間的差異,又要認識到具有差異的不同事物、不同種族和民族、不同文化彼此之間的“齊與同”。按照道教的觀點,萬物都由道生、都具有道性,都是道的無限創造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因此不同的事物是可以“齊同”的。由此道教教人要樂人之吉、憫人之苦、救人之危、賑人之急,齊同慈愛。一句話,就是要本著“道”的寬容品格和上善之慈愛,慈心於物,憫及一切,即善待一切生命,使人心和平,社會和樂,自然和諧。

“慈愛和同”的精神要求人們修行“虛懷若谷”的品質,這樣才合於道。《南華經》裡講“唯道集虛”,也就是說“道”以“虛”為體。虛則能容,《道德經》中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有道之人應該像大海一樣廣納百川,不拒細流,處下而不爭。“道”以虛為體,使萬物自然生化,各適其性,因此,我們看到,自然界盡管是由千差萬別的物種構成的,但其運行卻和諧而有序。同樣,在道教看來,差異並不必然導致衝突,只要我們能夠“虛懷若谷”,不自以為是,不存主觀的成見,相互幫助,相互寬容,相互尊重,我們就能夠和睦相處。不僅如此,“虛懷若谷”的精神品質還能使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了解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和長處,相互吸收、相互補充,共同取得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和平。

道教講“慈愛和同”,從宇宙大化的高度來說就是要“道法自然”。道教的“道法自然”就是強調宇宙自然大化的和諧,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僅是講人際關系的和諧。《道德經》中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就是要人們去用心認識世界萬物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統一性,維護它的和諧之美。在“同”這個方面,道教強調的是矛盾的辯證統一,如《道德經》中所說的“音聲相和”。而這樣一個和諧的最高體現就是以虛為體的具有無限包容性的“道”。

道教“齊同慈愛”、“虛懷若谷”的教義思想,反映和突出道教以道的“慈愛”、“虛靜”為根基的開放、包容、同情、和諧的精神。我們相信,道教“齊同慈愛”、“虛懷若谷”、“道法自然”的精神,能為維護社會的和諧、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理論思想上提供有益的啟迪。

二、促進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為了追求社會的和諧,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人與自然的衝突,應在弘揚道教“慈愛和同”文化精神的基礎上,促進人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以維護整個世界的和諧。

(一)追求人自身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要維護社會的和平與和諧,我們首先要保持自己個人內心的和諧與安寧。道教認為,人心的煩惱和不安定主要來自外物的纏繞和貪求欲望之心過度,從而產生煩惱與焦慮,產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生苦短之感嘆,而之所以“苦短”,是因為我們為“煩惱”所纏繞。而“煩惱”實際上起於“妄心”。《清靜經》說:“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心身,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只有我們內心清靜恬淡,少私寡欲,無為不爭,去除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自信而不自傲,自強而不自恃,保持個人內心的安寧與平靜,才能使生活既充實又平和,像水一樣,無我而又能堅持自我,在心靈的深處樹立起和諧和平的信念,從而健全人的心身,維護和諧,促進和諧,創造一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各種生命自得其樂,到處是枝繁葉茂、鳥語花香、和樂融融的世界。

(二)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要求我們人人都心懷慈愛,對他人友善,要寬容他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放棄自我,而是要求我們要充分理解他人。《南華經》中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間,是沒有高下貴賤之分的,是完全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首先是要促進家庭的和諧。道教《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強調要“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以做到“室家合和”,“天垂福慶”。其次,要以慈愛之心和誠信之行對待他人。社會和諧的根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幫助和誠信友愛的基礎上。因此,就物質財富而言,應如《道德經》所說“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富有者應幫助貧窮者,而不是使貧窮者越來越貧窮;不同人群之間應增進交流,促進理解。通過交流,既能發現彼此之間的共同之處,從而堅信人類文化有一些核心的東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時,我們又能深入地了解彼此之間的相異處,從而確信人類文化是多元的,而不能強求一致。當今世界,衝突和紛爭時有發生,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的原則下,發揚慈愛和同、互利互惠的精神,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去除政治的和意識形態所造成的各種壁壘,共同來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維護社會和諧、和平的應有之義。

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只有確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類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因此,要追求社會的和諧,我們還必須樹立起對自然的正確態度。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源自於“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有按照道所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不要隨意作踐自然、毀壞自然。“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應該“與天地合其德”,對萬物利而不害。宇宙演化,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和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中教導我們,應“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天道惡殺而好生”,道教的各種戒律中,都有禁止殺生的規定。因此,我們主張敬重生命,提倡貴生精神。同時,我們還主張“無為”的原則,就是說,要順應世界萬物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本性,不以人為的強制方式去破壞這個過程的本來面貌。在這個過程中,認識運動變化之“勢”,因勢利導,無為而無不為。

和諧社會要以人的自身和諧為基礎,只有保持人自身的和諧,才能更好地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核心是要有“慈愛”的文化精神。我們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就是一種實現了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的理想境界。

三、當代道教徒要為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

和諧社會是我們道教的人生祈望,因為我們祈願的是國泰民安,希望的是人人心身安寧,生活得健康逍遙,人與人彼此和睦相處,社會祥和,物種豐富,生態環境美好。我們當代道教徒要繼承和發揚道教的優秀文化精神,積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第一,我們要維護道教界內部的穩定與和諧。每一個宮觀、每一級道教組織,都應協調好內部的各種關系,要關心道友,團結道友,要為道友創造修行和生活的良好環境。每一位道友都應與他人和睦相處,要顧大局,識大體,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道教界的團結與和諧。道教宮觀、道教組織和道教界人士還要加強與廣大信教群眾的聯系,樹立為廣大信眾服務的觀念,積極為他們提供教務服務,滿足他們精神的和信仰的需求,化解他們心中的矛盾和困惑,疏緩心理的壓力和緊張,撫育心靈,健康心身;要加強調查研究,反映信教群眾的意見,維護信教群眾的合法權益。

第二,我們要提倡宗教寬容,維護宗教之間、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之間的和睦。古人雲:“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自然界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的,人類社會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也是多元的。我們道教徒應秉承“慈愛和同”的精神,與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們和不信仰宗教的人們和睦相處。我們要彼此尊重對方的信仰、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不因這些方面的差異而產生爭論和糾紛。

第三,我們要積極宣傳道教教義中揚善抑惡、扶危濟困、慈愛寬容、熱愛和平、珍愛生命的思想,為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做出貢獻。我們要深入研究道教經典,努力挖掘道教教義中與現階段精神文明建設相一致的內容,弘揚有益於社會的倫理道德,通過道教刊物、道教網站等媒體以及在宗教活動場所講經布道、贈送道教善書等多種方式,予以宣傳弘揚,以啟迪世人,淨化人心。

第四,我們要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道教教義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歷代道教徒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有許多感人的事跡。我們要發揚這種優良傳統,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另一方面積極宣傳,以增進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環保觀念。各名山宮觀要一如既往地搞好所在地的植樹造林和生態保護工作。道教界人士要對道教教義中的生態智慧和環保思想進行深入的挖掘、弘揚,並予以積極宣傳,同時,要積極參與國內外的環保活動,為維護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家園而不懈奮鬥。

讓我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智慧和力量。

原載於《中國道教》2005年2期6頁     作者:張繼禹道長

聲明:本站信息來源於互聯網和網友上傳,只為方便大家查詢瀏覽,請自行核對其真實情況,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評論